康熙皇帝年幼时体弱多病,常脾胃不和、积食拉稀,但又不肯吃药,太医们对此毫无办法。这时苏麻喇姑对孝庄太后说,听说江南有一个郎中医术很高明,不妨请来一试。于是,郎中奉诏入京,为小皇帝诊病后,说:"仅用茯苓一味即可"。他将茯苓研成细粉,与精白面、蜂蜜、白糖一同制成清香可口的糕点。康熙果然喜欢,连吃数天后,饮食大增,面色红润。后该药流入民间,成为北京名点"茯苓夹饼"。
我国食用茯苓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将茯苓列为"上品",称其"久服安魂养神,不饥延年"。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辞官隐退后,梁武帝即令"每月赐茯苓五斤,白蜜二斤,以供服饵"。可见当时茯苓被视为延寿珍品。唐宋时服食茯苓更加普遍,唐诗人贾岛就有"二十年中饵茯苓,致书半是老君经"之诗句。
补脾抗衰老良药
茯苓性味甘,淡,平。功效为利水渗湿、健脾补中、宁心安神。茯苓治病范围相当广泛,适用于水肿尿少,脾虚食少,心神不安,失眠多梦等症。中医认为,脾虚及水湿互为因果,所以,无论脾虚还是水湿泛滥,都当首选茯苓且效果极佳。茯苓与他药合用更显补脾化湿之功。
近年药理研究证明,茯苓中富含的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,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,起到防病、延缓衰老的作用。茯苓所含卵磷脂和胆碱,能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,不仅可"强记忆"、"益心智",还能"防痴呆"。茯苓中的茯苓素利尿功效佳,有助降血糖和减肥。
常用古方
以茯苓冠名的名方不少,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的茯苓古方:
五苓散含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桂枝、白术。功能主治,利湿行水。用于小便不利,水肿腹胀,呕吐泄泻,口不思饮。
苓桂术甘汤含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甘草。功能主治,化气蠲(juān,音捐,除去的意思)饮。用于痰饮病,胸胁支满,目眩心悸,或短气而咳,或脘痞便溏,口中不渴。胸腔积液出现上述症状者,可用本方治疗。
桂枝茯苓丸含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、芍药。功能主治,缓消块。用于妇女血淤所致下腹宿有块(如子宫肌瘤),月经量多或漏下不止,血色紫暗,多血块,小腹隐痛拒按,舌暗有淤斑,脉涩或细。
参苓白术散含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山药等。功能主治,益肺气。用于脾胃虚弱,食少便溏,气短咳嗽,肢倦乏力。小儿消化不良可用本方施治。
此外,还有猪苓汤、茯苓四逆汤、防己茯苓汤、茯苓甘草汤、茯苓半夏汤等,在临床至今仍广用不衰。
验方
茯苓是不可多得的强身防病保健食品。有人曾对大量长寿补益处方药进行研究,发现常用补益药中,茯苓使用率仅次于甘草、地黄和人参。现介绍几个茯苓食疗简效方:
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,薏米60克。共研细粉,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煮熟即食用。有清热、除脾湿功效。适用于咳嗽痰多,胸膈痞满或风湿性关节肿痛者。
莲子茯苓糕茯苓、莲子、麦冬各等份,共研为末,加入白糖、桂花适量拌匀,加水和面蒸糕食用。有宁心健脾之功。适宜于心阴不足、脾气虚弱引起的干渴、心悸、怔忡、食少、神疲者。
茯苓膏茯苓500克,炼蜜1000克,将茯苓研成细末,加入蜜拌和均匀,用文火熬成膏状,装入瓷罐备用。每次温开水冲服10克,1日2次。能健脾渗湿,减肥防癌。适用于老年性浮肿、肥胖症和癌症的预防。市场上出售的龟苓膏,以茯苓、龟板、金银花、甘草等制成,开盒即可食。
茯苓酒茯苓60克,白酒500克。将茯苓泡入酒中,7天后即可饮用。能利湿强筋,宁心安神。适用于关节炎、四肢麻痹、心悸失眠等。
茯苓芝麻粉茯苓、芝麻(黑芝麻为佳)各等份。先将茯苓研成细末,过筛去杂质。另将芝麻炒熟,冷后研细粉。将二者混匀,贮存瓷缸内。每天早晚各取20~30克,用白水(或糖水)冲服。有健脾益智,防老抗衰功效。常服有延迟衰老,防老年痴呆、记忆衰退等作用。
服用注意事项
1、阴虚火旺,口干咽燥者不宜用。
2、老年肾虚,小便过多,尿频遗精者慎用。
3、煎时宜打碎成小块,便于有效成分煎出;食疗宜研细末,有利吸收。
4、应置阴凉处保存,以免受潮或虫蛀。